耿马自治县近年来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与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中国热科院甘蔗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在蔗糖产业领域建立专家工作站和试验站。引进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队、农科服务团等,优化良种体系,配套良技良法,力推全程机械化,开展甘蔗轻简化高效绿色技术研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引进试验示范甘蔗新品种44个,推广新品种25万亩,实现蔗糖产业持续发展。

原标题:耿马:甜蜜事业“技”续甜蜜

近年来,耿马自治县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争取科技项目支持,加强与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中国热科院甘蔗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在蔗糖产业领域建立云南省杨本鹏专家工作站、云南省甘蔗体系耿马试验站,引入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队、农科服务团、云岭农科小院,不断优化良种体系,配套良技良法,力推全程机械化,开展甘蔗轻简化高效绿色技术研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优化良种体系,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先后引进试验示范甘蔗新品种44个,通过良种良法推广,主推高产高糖云蔗08/1609、云蔗05/51、粤糖93/159等6个新品种25万亩,建立甘蔗高产栽培示范基地1.5万亩,示范基地平均亩产由原来的5吨提高到7.5吨以上。

据介绍,2013年云蔗05/51在耿马蔗区不同海拔筛选试验成功后,在耿马旱地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打破了全国无灌溉区甘蔗平均单产9.2吨的纪录,最高单产达10.5吨,平均单产达8吨,截至2023年全县推广面积5.64万亩。2016年云蔗08/1609从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引进试验种植以来,在耿马创造了国际上甘蔗品种峰值蔗糖分的最高纪录达20.3%,是目前全国最“甜”的甘蔗品种,示范基地上最高单产13吨,平均单产9吨,截至2023年全县推广面积14.49万亩。通过新品种引进优化良种体系,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加速了我省自育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速度,推动蔗糖产业持续发展。

“我家种了80多亩甘蔗地,以前最多一年的产量是420多吨,去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了新品种,刚刚这个榨季就收了530多吨,净增了100多吨,增收了4万多元。”耿马镇芒国村种蔗户田呢在高兴地介绍说。

配套良技良法,实现产业节本增收。针对耿马蔗区冬春少雨干旱、甘蔗施肥量大、生产成本高等关键问题,在新植蔗上推广形成了以全膜覆盖、一次性施肥为主、在宿根蔗上以机械化铲蔸为主的绿色轻简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以甘蔗全膜覆盖一次施肥施药生产技术,减少甘蔗药肥用量20%以上,大幅度降低了甘蔗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生产力成本,甘蔗全生长期不需要进行培土施肥除草作业等管理,实现了甘蔗的轻简生产高效,每亩节约用工5个以上,平均亩增产甘蔗1.7吨。与宿根甘蔗机械低铲蔸等机械化技术结合的蔗叶粉碎还田技术,实现了甘蔗土壤有机的提高,蔗叶还田蔗地有机质提高,宿根年限延长,降低甘蔗种植成本30%以上。

杨本鹏专家工作站开展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繁育及规模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新建甘蔗脱毒种苗原种园2000余亩,解决耿马蔗区甘蔗品种退化及产量难提高的问题。开展甘蔗“水肥药”一体化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柳城05/136、云蔗08/1609、粤糖93/159三个品种水肥一体化栽培平均产量8.17吨/亩,亩产值增加约600余元。开展甘蔗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完成无人机飞防集中示范10000亩,推广以智能无人机防治病虫害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52.07万亩,挽回蔗农损失实现增收1.87亿元,节约劳力和农药成本1457万元。开展宿根甘蔗栽培年限延长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带动全县蔗叶梢粉碎还田4947亩,改善了部分蔗区的生态环境。开展甘蔗农机农艺融合与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4500亩,甘蔗产量2.9万吨,比建成示范基地前产量2万吨增加0.9万吨,增加农业收入405万元,降低生产成本270万元,实现降本增效666万元,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力推全程机械化,赋能产业提质增效。耿马自治县以实施科技项目为突破口,抓住“机耕、机种、机管、机收”四大环节,用好用活国家农机直补政策和机耕补助政策,大力研究推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为尽快解决甘蔗产业“卡脖子”的重大问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跃彬研究员多次带领团队骨干深入蔗区调研,牵头制定了《甘蔗分步协同机收技术规程》和《丘陵坡地甘蔗机械化收获技术规程》,耿马自治县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团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不断试验探索以制糖企业为主体的机械化收获技术模式,初步取得了分步式机收集中剥叶的经验成果,用分步式机收集中剥叶站破解甘蔗收获难题。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分步式集中甘蔗剥叶站21个,剥叶生产线21条,完成蔗地宜机化改造25.7万亩,实现甘蔗全程机械化6.8万亩、半机械化33.2万亩,综合机械化率达59%,计划到2025年实现综合机械化率达70%以上。”耿马自治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南忠介绍。

开展绿色高效研究,解决低产农残问题。针对甘蔗单产低、残膜回收难等问题,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甘蔗良种引进与推广、脱毒健康种苗、轻简高效栽培、全生物降解地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方面进行联合攻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研发形成甘蔗无人机飞防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绿色精准高效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大幅降低农药的使用量。2023/2024榨季,为推动临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农用塑料地膜残留面源污染治理,解决甘蔗聚乙烯地膜“白色污染”问题,引进云南特斯郎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甘蔗全生物降解地膜,建成试验示范基地600亩。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科技专项支持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抓住实施《蔗糖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及应用》等科技项目契机,深入开展农机与农艺结合模式研究、甘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制定甘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规程1套,选出适合耿马蔗区推广应用的小型甘蔗收割机2种,建立蔗园残膜回收处理技术体系1个,申请发明专利1件。”耿马自治县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局长俸昱介绍。

强化科技服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耿马自治县立足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探索院企合作,与中国热科院生物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以“候鸟”式柔性引进人才,用“候鸟”带“留鸟”,形成“专家团队+县管人才+企业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的科技人才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在甘蔗产业领域建立了“云南省杨本鹏专家工作站”,引入科技特派团1个、科技特派队1个、农科服务团1个、云岭农科小院2家,组成专家团队69人,选派“三区”科技人才及科技特派员72名,培训产业人才9000余名,对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实现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耿马自治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宝印介绍说。

云南省农科院耿马农科服务团以地方特色优势蔗糖产业为核心,针对甘蔗品种老化、偏施化肥、甘蔗单产低和糖分潜力挖掘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试验示范、现场培训”相互结合,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12334”模式开展服务:1个服务团瞄准2个目标(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主推3个品种(云蔗081609、云蔗0551、脱毒健康种苗粤糖93-159)、主攻3项技术(优化施肥技术、全生物降解地膜全覆盖技术、丘陵山区全程机械化技术),解决产业上4个难题(甘蔗品种老化、肥料利用率低、聚乙烯地膜残留多、甘蔗生产请工难和请工贵),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农民、企业可感可及的实事。

“今年4月,我们与云南紫辰集团生态肥业有限公司和耿马金田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2家“云岭农科小院”落户耿马,根据制糖企业、肥料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对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需求,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开展农科服务,助力耿马自治县蔗糖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副所长、耿马农科服务团团长邓军介绍。

据悉,耿马自治县4户制糖企业2023/2024榨期工作已于近日收官,全榨季共收榨甘蔗199.46万吨,比上一榨季增加10.93万吨,蔗农收入再次得到提升,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甜蜜事业“技”续甜蜜。

( 供稿:李荣 编辑:廖云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