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农克硝洞遗址及出土的石器。 临沧市文物管理所 供图

  作者 杨泠泠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它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传统性、民族性、平等性和包容性特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千百年来,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国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并进行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促进作用。

  临沧,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交界,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路最便捷通道,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前沿。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古滇文化和百越文化的交汇地,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这里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的沧源崖画,省内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石佛洞遗址,还有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沧源农克硝洞遗址。该遗址出土的石器与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和平文化”相似,经样品测定,年代距今24000—43500年之间,是临沧范围内澜沧江支流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也是目前所知亚洲年代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这对研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过渡时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世纪20年代,以法国考古学家科拉尼女士为代表的欧洲专家组在越南和平省考察了60多个洞穴及岩荫遗址,获取了一批以单面打制砾石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石器组合,1932年初,科拉尼在越南河内召开的第一次远东史前学家大会上首次发布并将这批石器组合命名为“和平文化”。

  考古学家研究“和平文化”已有近100年的时间,通过对这些石器组合不同种类工具后发现,尤其以周缘单面修型打制的“苏门答腊式石器”为特色,并将该工具作为“标准化石”。考察中再次发现,“和平文化”遗址在整个东南亚大陆国家和周边地区广泛分布。西方学者认为“和平文化”的起源在中国西南地区。我国考古工作者不断考察研究求证,200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边境考古项目,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将在澜沧江流域发现的多处遗址与东南亚考古遗址对比,确认属于“和平文化”遗存,并且是“和平文化”最早的起源,这一发现和结论于2015年公开发表,引起世界考古界极大的关注。

  在后期连续的调查发掘中又发现多处该文化遗存,数量达10余处,其中,沧源农克硝洞遗址有大量的大型石器组合,实证了“和平文化”确实在我国西南地区存在,为进一步研究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新的依据。2024年2月23日人民网发布的报道《云南西部广泛发现史前“和平文化”遗址》中称,由云南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研究团队与临沧市文物管理所、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在国际《人类学》等经典杂志分别发表了“中国西南地区和平技术复合体近十年来新发现的初步报道”和“中国西南地区硝洞遗址的超大型和平文化石器工具”两篇论文,进一步扩大了旧石器时代“和平文化”的分布范围,这是目前最新的“考古新发现”成果。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副教授周玉端在《旧石器时代华南与东南亚的“和平文化”为何重要?》一文中提出,云南临沧硝洞遗址发现距今约45000—23000年的和平文化石器组合,是目前所知亚洲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临沧得丹洞和平文化遗址距今约20000—18000年,显示了“和平文化”在云南的连续发展,代表了东方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性”,承载着东方文明基因,具有划时代的学术意义和国际学术话语权,是“一带一路”上人类文明的见证。

  “和平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是世界共同的人类文明,是理解云南—东南亚大陆史前文化的一把“关键性钥匙”。在临沧发现的珍贵的“和平文化”遗址,证明了临沧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价值。今天的临沧,应该抓住这把“关键性钥匙”,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大局,多形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各国经贸、文化、人文交流搭建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近年来,临沧市充分发挥特殊区位和侨乡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于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临沧·百国华侨华人联谊会”,与132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名侨领、侨商和知名企业家建立了联系,成功构建了一张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动能。2024年4月22日至28日,第二届“临沧·百国华侨华人联谊会”在沧源佤族自治县举行,来自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111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262名嘉宾齐聚临沧,共享发展机遇、共谋合作愿景。举办“百国华侨华人联谊会”是体现云南担当、临沧作为的创新尝试,以侨为“桥”,推动世界各国多层次、宽领域友好往来,正在成为临沧持续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和品牌。临沧可以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中国·云南(临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国际合作研究,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研究成果,充分展现独特的人类文明实践。

  [本文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